什么是通胀?
通胀(Inflation)全称通货膨胀,指的是一个国家货币购买力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的过程,常用于描述国家内部一篮子商品或服务的物价上涨水平。
举例来说,一个人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消费,包括食物、出行、居住、服饰、通讯等等,将这些商品的价格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消费者物价,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生活所需要钱的多少。通货膨胀就是指消费者物价水平的稳定上涨,而通胀率(Inflation Rate)则表示物价上涨的速度。
消费者物价上涨越快,其相应的通胀率就会越高。通胀率一般以同比年率来表述。举个例子,如果在一年里所有消费者商品与服务的综合价格上涨了5%,那么其通胀率就是5%。
不同的通胀度量标准
通胀度量标准取决于其中包含的一篮子商品或服务,商品种类与权重不同,对应的通胀率数据及其所描述的经济环境也截然不同。常见的度量标准有上述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及生产物价指数(P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 最常用的通胀标准,一般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那么“通胀率”多指CPI变化率。这一数据也常年来被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的整体变化,所以CPI通胀率一直受到政府、央行与市场关注。CPI、失业率以及GDP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大经济指标。正如上文所述,CPI中包含了固定的一篮子商品及服务,反映了与国家居民生活相关的所有物价,例如房租、油价、医药等等,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待物价变化。
生产物价指数(PPI) – 从卖方角度看待物价,衡量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情况,反应企业生产所需的一篮子商品与服务的物价,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与最终产品三个阶段的价格水平。PPI数据容易受到大宗商品的影响,尤其是基础金属、木材与原油等材料价格的变化。PPI是通胀数据的先行者,会向下传递给最终消费端,所以PPI往往可以作为未来CPI的参考。CPI与PPI走势的背离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俗称“剪刀差”,能够反应物价传递的速度,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表现差别。
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ore CPI)与核心生产物价指数(Core PPI)- 基于CPI与PPI的一篮子商品,将能源与食品等季节性商品剔除后所得到的物价水平。有理论认为,核心物价指数更能真实反应经济活动,不过该观点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一般将该指数作为CPI与PPI的补充数据,用于反应通胀在商品间的流动过程。
通胀数据的发布频率每个国家各不相同,举例来说,美国按月发布,而澳洲是按季度发布。一般会同时发布物价水平的同比与环比数据,两种数据描述的经济现象并不相同,孰轻孰重需要按照当时的市场环境区别对待。不过需要注意,通胀数据是一个滞后性的指标,反应的是经济活动所导向的商品终端价格,描述的是市场环境最终的结果(这里更多的是指CPI)。所以相比其他经济指标,其对金融市场的驱动相对较弱,反而对政策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汇率长线驱动 – 购买力平价理论
要明白通胀率对货币汇率的影响,首先要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在外汇交易的历史中,购买力平价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购买力平价源于“一价定律”,表述的是一种商品在各国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举例来说,一部相同型号规格的全新iphone手机,如果在美国的售价是1000美元,按照美加汇率1.26来算,在加拿大的售价就应该是1260加元。如果加拿大售价是1500加元,那么消费者就不会选择从美国购买,最终会使加拿大售价降低,恢复到1260加元。虽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但仍是长期物价变化的重要指引。
由“一价定律”推演得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描述的则是各国商品价格统一的前提下,货币对的汇率应该与该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相匹配。同样举例来说,如果目前1000美元能够买到一部Iphone手机,但一年后由于美国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提高,1100美元才能买到一部相同的手机(不考虑技术与型号更迭,省略单个向一篮子商品的推导)。而加拿大一直保持相同的手机价格,那么美加货币对的汇率就会相应降低。简单来说,如果A国的通胀率比B国高,那么A国的货币会相对贬值,B国货币相对升值。也就是下面公式所表示的结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简化公式(以ACY稀万证券欧美货币对商品代码为例)
EURUSD一年后的汇率 = EURUSD目前的汇率 x (1+美国CPI通胀年率 / 1+欧元区CPI通胀年率)
不过需要注意,购买力平价理论做了很多前提假设,例如无运输成本,没有贸易壁垒等等,这些在现实市场中均无法成立,因此汇率的短期波动往往会与理论背离。但是对于汇率的长期走势,特别是在高通胀的环境中,购买平价理论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配合利率平价理论一起使用。
汇率短线驱动 – 货币政策与通胀
研究外汇的中短线交易,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不可绕过的一环。而在央行制定政策时,通胀与失业率是其关注的核心指标。尽管学术界对通胀背后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多分歧,也由此产生了各大理论。但是其中得到共识的便是,货币政策与通胀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就发展趋势来看,央行会通过货币政策对其国家的通胀进行对称性控制。
一般来说,物价是持续上涨的,健康的国家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
在一个国家正常发展的过程中,民众的消费能力会逐渐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人往高处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的增加会使商品涨价,从而使企业有更高的盈利,也会给予员工更高的薪酬。薪酬增长会进一步提高消费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健康的经济循环中,物价会稳步上涨,通胀率也会保持稳定。一般来说,公认的发达国家稳定通胀率在2%左右。
通胀率并非是越高越好,过高的通胀率反而相当危险。假如通胀率高于20%,那就意味着去年500澳元 /周的房租,今年就要600澳元/周,会导致很多人流落街头。如果通胀率进一步上涨,就会出现恶性通胀。整个国家会变得人心惶惶,市场定价能力失效,钱变得没有价值。民众会急于把现金换成资产或商品,国家经济便会面临崩溃边缘。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控制通胀率不会过高。但控制通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胀一旦涨起来,想要再把它降下来,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往往一旦出现通胀快速上涨的苗头,央行就可能会实施紧缩政策(加息)将掐灭。但同时,长期的通货紧缩(Deflation),也就是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有时候比高通胀更加危险,会使国家陷入流动性泥潭。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往往会随着通胀的发展不断变化(宽松或收紧,主动或被迫),这也是外汇商品价格短线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
综上所述,在研究外汇交易的过程中,通胀数据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分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