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13:43 极致生活

活力,热情的“黑色金子”——咖啡

Issue 40

一粒粒饱满红色鲜果,经过脱皮、脱胶、晾晒、脱壳、烘焙等数道工序,成为一颗颗褐色咖啡豆,几乎如同涅槃重生。它们褪去一身红彩,而后历经高温烘焙,释放深藏于内的香气。从一颗咖啡种子到一杯咖啡的蜕变,这一杯文化内涵丰富的咖啡使我们迷醉,诠释着一种更加年轻、时尚、创新、现代的生活方式。

清晨来一杯咖啡,闻着那散发着特殊香气的醇厚,保持一整天的好精神;午后品尝一杯卡布奇诺,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于闹市中享受片刻的慵懒……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也被称作“黑色的金子”。有关于咖啡由来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的记载: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有位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后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用后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于是这种果实就被他带回,传递给他的朋友们,效果出奇的好。大家也尝试着用其他方式品尝,用水煮咖啡豆就是其中的一种,很快这种果实就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上文提及的伊索比亚草原就是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它作为咖啡的发源地是现在业内比较认可的一个事实。悠久的咖啡发源历史孕育出特别的咖啡文化。他们一般使用煎煮的方式,这种做法非常的考究,讲究工序。首先需要先将咖啡豆进行烘烤,烘烤出香味之后,进行捣碎,然后进行两次烹煮就完成了。整个过程时间比较长,而且有很多沉淀物。这种精致文化的开始,也使得后来前来开拓疆土的土耳其部分沿用了这样的方式。

而咖啡正是借助土耳其,这个16世纪就征服了阿拉伯半岛的帝国传播到了全世界。咖啡在土耳其就像是没有空隙的火苗,一旦有了空气,顿时一触即发,成为了土耳其的热门饮品,并且迅速传入欧洲大陆。传统的土耳其咖啡是一杯一杯熬成的,容器是一个平底敞口的小铜壶,带一个长长的柄,容量刚好装一杯咖啡的。先倒上一杯水,再加两勺土耳其咖啡、两勺糖,然后用文火煮沸,此时最要紧的是留住上面的泡沫,因为没有泡沫的咖啡不是正宗的土耳其咖啡。

1616年,荷兰人打破阿拉伯人的咖啡地区封锁,将咖啡植株带回荷兰。从此,咖啡成了跟荷兰人日常息息相关的存在。无论是哪里都会有咖啡机,就算是政府办公机构也会有。喝咖啡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交际。荷兰人的coffee time,大家会一起成群结队的喝上一杯咖啡,或调侃或议论。

说到咖啡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意大利。1615年,威尼斯商人将咖啡带回意大利,在欧洲掀起了咖啡狂潮。意大利人对于自身的咖啡评价相当高,这也是由于本土的咖啡水平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无论是搭配师,烘焙师还是咖啡师,他们都在为每一杯精致咖啡做准备,以耐心,专心,及高超的技巧,为每一位顾客送上顶级的咖啡,这便是意大利咖啡文化的独特之处。意大利人文艺、慵懒、热爱生活,在悠闲的午后,来一杯醇厚的咖啡,大概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体现吧。Espresso (意式浓缩咖啡)是意大利最流行的基本款咖啡,几乎每个意大利人,日常工作之余都会在街边咖啡店叫上一杯 Espresso。正宗的意式浓缩咖啡上,会有一层紧凑、纹路非常好并持续时间很长的厚泡沫。

目前盛行全世界的咖啡店(星巴克,Costa等),90%以上都是主打意式咖啡,是以 Espresso为基底的、加上一些材料制作出来的。所谓美式咖啡,事实上就是浓缩咖啡兑水。美国人喝不来这么浓的,才发明出兑水的美式,因此常年被意大利人嘲笑。拿铁即意大利语“牛奶”,意为浓缩咖啡加牛奶;卡布奇诺是浓缩咖啡加牛奶和奶沫;摩卡是牛奶咖啡加巧克力;玛奇朵则是浓缩咖啡加奶沫,若称焦糖玛奇朵,则往往是牛奶咖啡加入焦糖糖浆,再盖以奶沫。所以Espresso的好坏关系到一整杯咖啡的口感。

咖啡传到了法国,慢慢演变出适合法国人的专属欧蕾咖啡Cafe au lait。很多人都认为拿铁和欧蕾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拿铁的主要做法是把牛奶倒入咖啡中,而欧蕾咖啡却是采用将牛奶和咖啡同时注入杯中,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中相互碰撞。这小小的一个步骤制造出的咖啡口感可是大不相同的,不仅口感更为浓郁香滑,同时也像极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

澳洲的平白咖啡Flat White(也叫馥芮白)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澳洲的咖啡可以说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就连星巴克都无法在澳洲本土很好的经营下去。在澳洲,每一家咖啡馆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烘焙配方,并且客人们对口味也十分的挑剔。一杯好喝的澳白,其中奶泡轻薄细腻,风味醇厚并让人口齿留带着牛奶的香气。

咖啡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每个国家的咖啡文化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的特色。细细品尝这份醇厚,你将发现别样的生活魅力。

(Visited 378 times, 1 visits today)
[email protected]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