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10:24 每日点评

【干货分享】美元是如何“收割”新兴市场的?

 

就在昨天,非洲第二大经济体埃及的中央银行宣布取消对货币的控制,将汇率交由市场决定。

消息一出,埃及镑兑美元的汇率一天之内暴跌40%,让央行多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埃及并非个例。尼日利亚、奈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都出现通胀飙升、经济萎靡、货币崩溃的现象。尤其是在红海危机爆发后,通胀进一步上升,令这些国家货币汇率纷纷腰斩。

不过中东的地缘冲突,只是汇率暴跌的导火索而已,真正导致非洲系货币崩溃的其实是美国数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也有人说,美国正在通过加息“收割”新兴市场。

不过这种“收割”其实要满足两个条件,分别是溢出效应和贸易逆差。

加息周期与溢出效应

新兴市场想要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本。然而这些资本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未来是要本金加利息一起还的。因此新兴市场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利率息息相关。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

2020年美联储将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以低利率借债,并投资到新兴市场的高利率资产当中。美国政府债务规模也随之飙升。新兴国家获得了大量发展资金,市场集体狂欢。

 

埃及央行利率

然后,加息周期就来了。美国的紧缩政策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经济,还通过溢出效应蔓延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让全球利率同步上涨。新兴市场则面临高额的还债压力,财政陷入赤字。祸不单行,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支出,新兴国家必须发行新的债券。而且为了从美债手里夺得需求,新兴国家的加息政策必须比美国更加激进。以埃及为例,和美国一样在22年开始加息,利率已经从8%飙升至26%。在多重打击下,新兴市场的经济直接陷入萎靡。

USDTRY周线图

不过,这还无法解释汇率的崩溃。欧洲国家同样因为美国加息的外溢导致经济低迷,欧元却屹立不倒。然而与其接壤的土耳其货币里拉却同样崩盘。高达45%的利率按理说应该让里拉上涨才对,为何却是暴跌呢?差别就在于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与贸易逆差

金融市场在多数时间是均衡的,一个货币(或资产)跌得越凶,收益率就越高,越容易吸引投资者。因此金融市场总是涨涨跌跌。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是由信用崩溃引起的,货币市场也不例外。

货币的信用一般体现在国债上。不过,连45%的利率都无法吸引投资者,是因为市场不相信土耳其真的有能力偿还债务,政府违约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国债已经无法支撑货币的汇率。

这就到了货币的第二重保险——外汇储备,也就是政府(或央行)直接干预汇率。通过出售外汇储备(一般是美元或美国国债)购买本币来强行控制汇率,借此度过市场信用最低迷的时期。换句话来说,外汇储备越多,市场信心越足,本币汇率便越是稳定。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一般有两个来源,分别是国家贸易顺差以及外资(或外债)的投入。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外资(或外债)是可以轻易撤走的,尤其是在很多资本自由流通的国家。一旦经济低迷,外资(或外债)便会出逃,反而无法保护汇率。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保护一个国家汇率的是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储备。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长年经济低迷,日元却没有出现崩盘。因为背后有庞大的美元储备支撑(凭借出口),而日本也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而埃及、土耳其等国家最大的问题在于长年的贸易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几乎全靠外资。因此当货币信用崩盘,政府很难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维持稳定的汇率。这才是新兴市场会出现汇率崩盘的关键原因。

再回头看昨晚,明明埃及央行再次加息6%,但埃及镑却暴跌了,原因在于央行表示不会再用外汇储备稳定埃及镑的汇率了。失去外汇控制、叠加信用降级,埃及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津巴布韦。

美元“收割”全球其实是个伪命题?

追根溯源,新兴市场的崩溃原因都来源于美国。美国通过外资投入、技术出口与加息周期三步“收割”着一个又一个新兴国家。

不过,之所以给“收割”打上引号,是因为这并非是美国政府或美联储刻意或恶意为之。

事实上,在加息周期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真正的赢家。

而造成“收割”的两个条件,溢出效应和贸易逆差都属于自然规律。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加深,越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货币,溢出效应越明显。

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越是处在技术落后地位的国家,越容易出现贸易逆差。

这有点像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美国只是在这头轻轻甩动鞭柄,鞭头那边的新兴市场便会出现巨大波动。

其实不少国家都意识到美元霸主对其的危害,纷纷加入“去美元化”的阵营。新兴市场也不止一次在央行年会中,提醒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

然而从结果来看,美国并不在意。

本文内容由第三方提供。ACY证券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声明或保证;由第三方的建议,预测或其他信息导致了投资损失,ACY证券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与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无关。如有任何疑问,请您咨询 独立专业的财务或税务的意见 。

 

(Visited 3 times, 1 visits today)
[email protected]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