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21:00 金融科技

P2P-“野生金融”疯狂后的静思

Issue 36

P2P(peer to peer lending),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 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 网金融产品的一种,是民间小额借贷,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信贷平台及 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

P2P的起源

2005 年 3 月,英国人理查德·杜瓦、詹姆斯·亚历山大、萨拉·马休斯和大卫·尼克尔森 4 位年轻 人在伦敦创办了全球第一家 P2P 网贷平台 Zopa。Zopa 是“可达成协议的空间(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的缩写。在 Zopa 网站上,投资者可列出金额、利率和想要借出款项的时间,而借 款者则根据用途、金额搜索适合的贷款产品,Zopa 则向借贷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而非赚取利息。 如今 Zopa 的业务已扩至意大利、美国和日本,平均每天线上的投资额达 200 多万英镑。

P2P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最早的 P2P 网贷平台成立于 2006 年。在其后的几年间,国内的网贷平台很少,鲜有创业 人士涉足。直到 2010 年,网贷平台才被许多创业人士看中,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试水者。2011 年, 网贷平台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批网贷平台踊跃上线。2012 年中国网贷平台进入了爆发期,网贷平台 如雨后春笋成立,已达到 2000 余家,比较活跃的有几百家。
到了 2016 年前后,中国 P2P 平台的数量行业规模达到了顶峰,此时数量大概大概能达到 5000 家 左右,每年在 P2P 平台上发生的交易额接近 3 万亿。并且真正能够准确估量行业规模的在贷余额总 量在 1 万亿以上。同期,美国 P2P 在贷余额仅仅是 1 千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不到中国同期行业规 模的一半。中国 P2P 行业后发先至,赶超发达国家。

P2P发展迅猛的机遇

第一,是因为中国的传统金融行业不完善,发展较弱,给了新形式的金融业态发展机会。欧 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金融比较完善,基本每个人都是金融行业在服务的客户。新业态的出现 则是要颠覆传统金融行业,他们所争取到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从传统行业手中抢过来的。难度 可想而知。
但是,在中国的情况就不太一样。当时,中国传统金融业发展也非常保守,一般人根本没有 资格借贷。即使有资格贷款,手续繁琐,耗时长,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投资机会。所以,当时 要想借钱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找亲戚朋友打借条,一种是找民间借贷机构付高额的利息。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很多人有机会以较小的成本借到钱。

第二,创业者、资本市场、普通理财者三方投机心态助推的。当时,人们理财意识比较薄弱, 一般人只懂得存银行这种理财方式。P2P 的出现给了手里有钱的人一种新的理财方式。在 2016年前后,理财用户能拿到的年化收益率往往可以达到15%甚至更高,所以很多人禁 不住诱惑,把积蓄都投进去了。P2P 的巨大利润也给了很多急切想要转型的传统企业一个 契机,纷纷入场瓜分这块蛋糕。

第三,行业早期的监管红利。对于新兴产业,特别是这种比较复杂业态的产业,监管部门一 开始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去管理。如果是以原有的规则去管理的话,这个产业根本就发 展不起来,所以一开始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监管会比较松,主要处于观察、积累经验的状态。 这段时间就是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因此,有积极的创业者,有资本入场,目标客户有很强烈的参与意愿,再加上监管红利期, 这个行业自然蓬勃发展起来了。

P2P矛盾的爆发

2012-2015 年底,是 P2P 的狂欢时期,P2P 获得了快速 的发展,看起来平台和投资者实现了双赢:平台手握巨额 资金,扩大规模,做大市值;投资者拿着高额的回报。但 水面下的风险在快速积累着,直到15年底,“e租宝” 事件正式爆发。“e租宝”当时算是这个行业的明星企业, 不仅登上了央视广告,而且包下了一辆京沪高铁命名为“e 租宝”号,以炫富式的宣传赢得投资者的信心,仅一年半 的时间吸引了百万投资者投资了近700亿。最后“e租宝” 被曝光做了假标,根本没有真实的放贷,彻头彻尾的“庞 氏骗局”。这个事件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引发行业动荡。

P2P的监管

“e 租宝”事件以后,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自 2015 年起,人行、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暂行管理办法》、《互联 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遵循“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全局出发,进 一步推进 P2P 网贷行业的发展和创新。P2P 自此进入强监管期,行业得到了比较好的整治。

(Visited 102 times, 1 visits today)
[email protected]
Close